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
点击收听读者电台 本期主播×应犹
文 | 桂洋
如何看待和金钱的关系,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最近朋友圈里最火爆的一个话题,莫过于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大爷的惊人之语了:“五千块一万块一个月(工资),那是讨饭啊!”
▲图\来自网络
这句针对一线城市收入水平的言论,隔空戳中了很多网友的肋骨。
@52赫兹等待:我93年的,要饭的
@小婷婷的冬冬:一万月薪是讨饭??我们这3000一个月的岂不是乞丐了??
@dis婷子:真荣幸和月薪过万的人一起加入丐帮
@翁先1991:要饭的还真不止5000
当然,大家也有表示理解大爷的——
@卖老公买糖112:大爷说的没毛病
@雪霏Sophia:在上海月薪一万真的感觉还不如要饭……
前有微博用户说过:“年薪百万刚刚脱贫”,后有为女相亲大爷的扎心点评。虽然可能是说者无意,但这一谈钱,还是搅乱了我们敏感的神经。
这已经不是一个“拜金年代”了,但对经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同时渴望,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迷惘了。
在阶层分化和固化都十分剧烈的今天,被焦虑和恐慌浸没的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更好的看待金钱和生活的方式?
我们到底赚多少钱才算够啊?
几天前刚刚采访了财经自媒体人简七,谈到这个话题时她说:
“金钱是让我去自我实现的一种手段之一,那它只要能够达成我的自我实现,那个金钱就够了,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
所谓的穷与富之间,差的绝不是数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6204ij3rf&width=500&height=375&auto=0
[短视频:简七——理财就是理人生]
态度之差:
“仇视金钱”与“唯钱驱使”同样可怕
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写过一部名剧《玩偶之家》,里面的女主人公娜拉一直活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跟丈夫的关系非常不平等,最终她觉醒了,终于离家出走开始了新的人生。
▲图\来自网络 《玩偶之家》剧照
和大多数读完这部戏剧后都会赞扬娜拉追求自由平等之反叛精神的读者不同,鲁迅读后写下了不同的话:
“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娜拉走后怎样》。
是的,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很多人一谈到赚钱、理财,神经就开始变得敏感或者消极。
“我是搞艺术的,赚的钱怎么可能比搞金融的多?”
“我总是有还不清的信用卡账单,没关系,年轻人不用存钱。”
简七在她的新书《好好赚钱》里提到,这些想法的背后,多是对金钱的偏见、抗拒或者漫不经心。
正视合理的需求,接纳和承认金钱的重要性,也许是突破穷人思维的第一道关卡。
仇视财富和富人,并不能对贫穷的你有所助益。
客观地说,如果精英和成功人士比普通人仅仅强在他的出身,那我们完全有权利鄙视他们。可是,如果精英的成功是基于努力程度和见识水平,那我们的道德优越感还有多大意义呢?
当然,另外一个极端是,有些人把快乐、幸福完全寄托在金钱的数量上。简七称之为“刻舟求剑”式的金钱观。
比如2017年1月胡润发布的报告称,金钱自由的门槛比2016年上涨了50%,其中一线城市达到2.9亿元,二线城市达到1.7亿元。
按这个标准,那大部分人只能天天活在苦闷里,想不郁闷都难了。
“一味迷恋数字的增长,就如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却从未真正地活过。事实上,有很多人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这跟金钱的绝对数量没有那么大的关系。”
思维之差:
穷人思维——我为钱而工作
富人思维——我要让钱为我工作
《穷爸爸,富爸爸》里描述了两个爸爸,他们都有着丰厚的收入。
一个爸爸有大学学历,博士头衔,但一生都在个人财务问题的泥沼中挣扎,另一个连初中都没念完,但却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作者回忆到,一个爸爸总是说:“我可付不起”;另一个爸爸则禁止他们说这样的话,他坚持让我们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一个爸爸教他写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简历,以便找到一个好工作;另一个爸爸则教他写雄心勃勃的事业规划和财务计划,进而创造创业的机会。
一个爸爸鼓励他成为一名工作稳定的专业人士,比如律师,会计师,另一个爸爸则鼓励学会成为富人,了解钱的运动规律,并让钱为自己工作。
“我不为钱工作,我要让钱为我工作。”这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一个根本差别。
有个词叫做资源反转力,意思就是首先去想“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然后去沿着这个方向找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在没有资源的时候先说“我不行吧,因为我没有这个,没有那个。”
正所谓,看路别看墙。
简七在《好好赚钱》里提到了拥有富人思维的三个要点:
第一、 把钱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二、 注重长期回报。
第三、 先考虑目标,再寻找资源。
要知道,钱是一种力量,更有力量的是财商教育。如果你了解钱是如何运动的,你就获得了驾驭它的力量。
所谓的财商教育,其实就是练就一种对金钱的控制力,控制金钱,而不是被金钱所控制,才算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真正的富有一定是经济和精神上共通的体验。
与其说是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不如说贫穷限制了你的思维方式,先从思维方式上做一个“富人”,才有望走出贫穷的陷阱。
方法之差:
人生需要做减法,
会花钱的人才更会赚钱
梭罗说,一个人的富有程度跟他能够忽略的东西的数量成正比。
这一点,我深刻地赞同。最近接触的行业精英大咖们,都反复强调了同样的心得:成功的人生多是极简的,因为宝贵的时间只应留给最珍贵的人和事。
生活中,如果遇到什么都囤、什么都要、无法取舍的人,往往他的人生也一团糟。
乔布斯曾经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家具,整个客厅只放了一盏落地灯。这其实就是一种与其将就、不如坚持讲究的态度。我们拥有的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每一件都恰当好处。
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那些能够删繁就简,抛除杂念、杂欲、杂物的人,往往可以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找到那些随大溜的人忽视掉的机会。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至于如何让人们愿意花钱,这是艺术。
所谓“富人思维”,首先要做到不把囤积金钱本身当做金钱的价值体现,而是通过金钱获取的好处来衡量它的价值。
如何聪明聪明地去花钱呢?简七的书中给大家介绍了几个花钱原则:
1、好东西法则
怎样判断一样东西有没有价值呢?
把你对一样东西的相对喜爱程度从1分到5分划分个标准,然后用这个分数乘以你每月使用的频率,所有低于10分的,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丢掉。
2、设立10%的品质生活基金
每个月拿出10%的工资,买点不那么舍得买的单品。按计划买不同于冲动消费,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更持久。
3、 多买资产,不买负债,拥抱真实的需求。
未来会成为我们的负债的东西,千万不要买。
买来只穿一两次的衣服(如果你是明星除外),很快就会淘汰的电子产品,统统都是负债。
营养均衡的餐食、每天都要用到的电器、每天都要睡的床,都是对我们人生的1/3时光的投入,是宝贵的资产。
《格调》一书中曾提过,在真正看不到的上流社会的生活里,完全没有我们想象的奢侈品,他们会花钱去定制自己喜欢的、真正舒适的东西。
奔向财务自由的人生,绝对不是靠节省得来的。把钱投资到合适的地方,将它变成一种力量,让自己创造和实现更大的价值,才是财富的意义。
理财就是理人生,而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硅谷投资人吴军说,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影响力后,他不仅可以获得物质(比如金钱)和精神(比如名誉)的财富,而且会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而这种以获得自我成长、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人生目标为动力,持续努力,增长见识,投资自己,把赚钱和成功作为一种手段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由衷的幸福感。
在最新一期的《读者》杂志中刊登了科学作家万维钢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见识这么重要》。
文中他用“精英”和“普通人”两个假设概念讨论了“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差异。
1、精英探索未知,而普通人恐惧未知;
2、精英能从长远打算,普通人缺乏自控力;
3、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普通人认为别人应该和自己一样;
4、精英拥抱改变,普通人拒绝改变;
5、精英爱讨论想法,普通人爱讨论人和物;
6、精英把自由时间花在学习上,普通人把自由时间花在娱乐上……
还有一个区别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精英特别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强调公平。
这项结论来自于2015年的意向新研究。结果,越是精英人物——比如耶鲁大学的学生——越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激励大、而不是均匀公平的选项。
从思维方式,基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未来。不信,可以对身边的人进行对号入座。我们都看看自己,是否需要从思维开始发生转变了。
金钱观,是一门值得一生探讨的学问。你学会了这门课,会成为一个聪明、富有和快乐的人。如果没有学会,就只会终生抱怨工作和老板,望钱兴叹。
而这一切与金钱绝对的数量无关。
我们也想成为精英,但现代世界跟我们的直觉、“心灵鸡汤”、寓言故事截然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用“富人”的眼光和思维模式去理解、玩转和改变这个世界。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亲身参与,而最快的途径则是读书。
站在读书这个最低门槛面前,怎么去迈出这一步,全看你自己了。
【今日荐书】
《好好赚钱》 简七 著
点击图片↓↓↓可直接购买
(新书预售,暂定发货时间为4月6日)作者:桂洋,《读者》微信专栏作者,新媒体主编。85后媒体人。在鸡汤与岩浆之间游走的新女性生活倡导者。读一本好书,睡一个好觉。
主播:应犹,有着知性声音的暖心主播,微信公众号:枕边经典。个人微信号:z67021248,新浪微博:@应犹uull,喜马拉雅电台:枕边经典。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本期话题
你身边的人,都是怎样的思维方式?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摄像/剪辑x王伟铮
本期责编x朝歌